-
新华社《瞭望》周刊刊文|“村超”展示中国乡村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再次引起全社会重视。2025-04-02 -
让民族特色不断焕发新的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侗族文化展示中心考察回访记
侗族人民朴实、勤劳、有文化、有智慧,希望大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乡村振兴搞得更好,祝愿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25-03-19 -
“黄小西”喊你来贵州“吃晚饭”啦!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过渡地带喀斯特地貌景观奇特高原山地造就了瑰丽的山水风光贵州风景那么多最出色的是哪几个不仅有“黄小西”还有“吃晚饭”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组合成“黄小西”赤水丹霞兴义万峰林铜仁梵净山谐音为“吃晚饭”黄果2025-03-07 -
持续释放“村BA”品牌效应 点燃乡村发展强力引擎——台江县构建“村BA+”发展模式打造“一品带多业”发展格局
近年来,台江县围绕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做足精深化文章,创新推动“村BA”火爆出圈、持续出彩,在全面促进群众体育繁荣发展的同时,更好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强势、经济优势、发展胜势。2025-01-09 -
非遗贵州丨马场乡苗族大筒箫的制作与演奏
盘县马场苗族彝族乡滑石板苗族村,位于盘州市东南部,属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1700米,被人们称为“盘州小西藏”。 这里居住着苗族、彝族、水族、布依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主产玉米、小麦、洋芋、大蒜等。境内四周环山,盛产竹子。歌舞成了他们的主要娱乐形式,用竹制作大筒萧、直萧、二胡、唢呐、芦笙等民间乐器,自然成了他们的日常行为。2024-10-09 -
非遗贵州丨侗族月牙铛
高酿镇“月牙铛”流传于天柱县高酿镇老海村,该村位于天柱县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群山峻岭,林木茂盛,传承了几百年。“月牙铛”,原名月牙翼齿,是一种兵器,状似水牛角,两边两排牙。天柱县高酿镇老海村村民古代为了保护家园,用这一兵器研究出一套拳脚功夫套路,并加以传承,强身健体,防身护村。2024-09-26 -
非遗贵州丨思州傩戏傩技
思州傩戏傩技是古思州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其技艺高深莫测,表演光怪陆离,极具神秘性、观赏性和趣味性,有着强大的魅力和吸引力,令人青睐。多年来,傩戏傩技艺人曾多次代表我县赴省内外参加旅游宣传活动表演,反响强烈,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被美誉为“东方的神秘”、“世界文化之宝”等。2024-09-19 -
非遗贵州丨花溪苗族挑花制作技艺
花溪苗族挑花技艺是贵州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种类之一,她也是苗绣这一大类里的一个有名的分支。苗族西迁之后,居住在贵阳的花溪苗族发现挑花色彩更丰富,表现力也更强,开始在蜡染图案底纹上制作挑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2024-09-12 -
非遗贵州 | 瑶族游耕狩猎历史写照——瑶族打猎舞(荔波县)
贵州省荔波县瑶麓瑶族瑶语自称为“努候”,因服饰多为青色或以穿青色裤而呼之为“青瑶”。《黔南识略》中载又称“黑裤瑶”。瑶族民间舞蹈《熟玖》(即《打猎舞》)他们世代生活在素有“地球腰带上绿宝石”之称的荔波县国家级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瑶族先民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古朴邝美的原生态民间舞蹈艺术——“打猎舞”。打猎舞,是荔波瑶麓青瑶的民间艺术之魂,瑶族人民依靠口传心授世代传承发展,是青瑶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贵州通志》所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荔波县民覃真保上言“惟八十二峒瑶,民未隶编籍,乞遣使招抚”的史实看,青瑶从狩猎转游猎、游耕到定居荔波瑶麓村转为农耕归籍,距今大约有五百多年历史2024-09-05 -
非遗贵州丨笙歌欢舞夜不寐,水族卯节情悠悠
水族卯节水语叫“借卯”,也称“歌节”,于每年水历十月(相当于农历六月)辛卯日举行。水族认为过卯节的日子与成年丰歉、人畜兴旺有关,因此忌讳丁卯署火的日子。卯节的日期是依据水族历法来推算的,流行于贵州省三都县九阡镇。节期为四天,按古老的遗俗,以水历九、十月(农历五、六月)的卯日开始,按不同地区先后分四批逢卯日轮流过节。2024-08-26 -
非遗贵州丨苗族跳花节:笙歌舞韵代代传,古老民俗展魅力
在贵州广袤的大地上,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其中,苗族跳花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盛大的节庆规模,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2024-08-16 -
非遗贵州丨跳动的脉搏,独特的生命礼赞——彝族铃铛舞
彝族铃铛舞,彝语称为“恳合呗”,是彝族人民祭奠亡灵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贵州省西北部的赫章县珠市乡,财神镇、雉街乡、河镇乡、双坪乡、安乐乡等乡镇也有分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铃铛舞表现形式雄浑悲壮、豪放粗犷,两队舞者作跃马扬鞭状,相向而来,纵横有序,变幻无常。202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