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贵州 | 瑶族游耕狩猎历史写照——瑶族打猎舞(荔波县)

2024-09-05 来源:多彩贵州文化云

历史渊源

贵州省荔波县瑶麓瑶族瑶语自称为“努候”,因服饰多为青色或以穿青色裤而呼之为“青瑶”。《黔南识略》中载又称“黑裤瑶”。瑶族民间舞蹈《熟玖》(即《打猎舞》)他们世代生活在素有“地球腰带上绿宝石”之称的荔波县国家级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瑶族先民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古朴邝美的原生态民间舞蹈艺术——“打猎舞”。打猎舞,是荔波瑶麓青瑶的民间艺术之魂,瑶族人民依靠口传心授世代传承发展,是青瑶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贵州通志》所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荔波县民覃真保上言“惟八十二峒瑶,民未隶编籍,乞遣使招抚”的史实看,青瑶从狩猎转游猎、游耕到定居荔波瑶麓村转为农耕归籍,距今大约有五百多年历史

打猎舞

表现形式

荔波瑶麓青瑶祭舞最原始的表演形式为男子群舞,人数不限,但需偶数。全舞分为上山围猎、打熊、打野猪、打猴、生产舞等五个部分,近似组舞结构,每段独立,可长可短。

特点

表演时舞者手握舞棍,依据铜鼓、皮鼓鼓点的变化而随时变换动作。由于鼓点是根据不同野兽的习性和特点产生的,所以有着多种不同的节奏和不同强弱的声响,这也使《熟玖》舞呈现出节奏紧凑激烈,强弱对比鲜明,舞蹈动作有蓄有发,张驰自如的特点。

蓄时如伺机待扑之饿虎,发时如刹那腾空之猛禽。在这种不同节奏中,表演者含膝以急剧的棒棍敲击之声为乐,以兴奋呐喊号为歌,做出各种力度强、跨度大、粗犷骠悍的“打猎”“舂地”“侧舂”、“上下击棍”、“跳抬击棍”、“打猴”……跳、蹲、跑、挫动作,舞姿雄劲骠悍,舞步勇猛洒脱,队形变化复杂有序,时而一人在内,众人圆圈单人轮打;时而两层圆圈或双排对打;时而多层圆圈的轮流交叉击打,时而成纵队头顶击打或形成人棍组成的洞穴,两人俯身击地来往穿梭棍洞之中。

当舞蹈进入高潮,节奏猛烈加快,此时嘹亮的铜鼓声、清脆的皮鼓声及荆棍相击声、舂地的回声、舞者嗨嗨的呐喊声,汇成了一曲气势磅薄雄浑的山韵,昂扬激越之情,扣人心弦。

器具

荆棍

取岩边藤条浸泡水中去皮制成,或取杂木制成。全长150CM、直径3CM。

皮鼓

用桐木凿空而成,形似木桶,腰粗,上端用水牛皮蒙紧钉牢,下端敞开不蒙皮。鼓面直径90CM,高1米左右,直立于地。

铜鼓

铜制,面平中空,束腰,鼓面镌满旗帜纹及各种弦状纹。鼓面直径50CM,高30CM。

送音筒

木块围制成桶形,中空,用于铜鼓空面送音,达到共鸣效果。桶面直径约30CM。

铜鼓棰

杂木制成,长20CM,前成棰形,后为手棒。

皮鼓槌

木制成,两头大中间细,共两根。

艺术价值

荔波县瑶族《熟玖》舞(即《打猎舞》)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是荔波瑶麓青瑶民族独有的民间艺术奇葩,其历史悠远,内涵丰富,无论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角度看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充分体现了瑶族游耕狩猎时代瑶老制社会的生活场景。

瑶族《打猎舞》是瑶麓青瑶古代社会的历史产物,它源于瑶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赶山围猎时代,后为纪念先祖而用于祭祀活动,作为对先祖驱赶野兽、保护村民与粮食安全的有效方法的怀念与祭奠,是瑶族古代社会的缩影,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打猎舞》全舞由“上山围猎、打熊、打猴、打野猪、生产舞”五个部分组成,舞蹈特点强烈鲜明,每个部分的文化内涵丰富,是一种用形体语言表现生活场景的独特舞蹈,是瑶族民间舞蹈中文化表现力最为鲜明,民间文化艺术最为丰富,它是瑶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打猎舞》的舞蹈风格为粗犷骠悍、拙扑雄健、节奏激烈,强弱对比鲜明,舞蹈动作有蓄有发,张驰自如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审美欣赏的艺术价值,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打猎舞》从民间走上舞台,从地方走向全国,都历尽了瑶麓青瑶无数代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和传承发展,充分体现《打猎舞》原始古朴、犷美雄健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打猎舞》在瑶麓青瑶人民心中的神圣地位。

传承与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的日趋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各种外部文化势力的渗透,加之瑶族青年男女外出打工,《打猎舞》民间传承人已寥寥无几,目前仅有一两人,且年世已高,《打猎舞》技艺传承人青黄不接,使得仅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瑶麓青瑶《打猎舞》面临同化、异化、失传、消亡的威胁。《打猎舞》又是民间自发组织形成、自生自灭的祭舞,技艺传承发展已岌岌可危,濒危程度十分严重,所以抢救保护瑶麓青瑶《打猎舞》民族民间艺术已是迫在眉睫。

省、州、县对瑶族民间舞蹈《打猎舞》采取积极抢救保护措施。州、县积极组织人员对瑶族民间舞蹈《打猎舞》传承技艺进行全面搜集整理,编印出版《黔南州民间舞蹈集成》。1994年贵州省文化厅命名荔波县瑶麓为“打猎舞艺术之乡”。2005年荔波县政府行命名瑶族民间舞蹈《打猎舞》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5年《瑶麓打猎舞》进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项目。

挖掘整理民间技艺资料,抢救濒临失传消亡的民间技艺技法,培养技艺传承人,组建民间舞蹈表演队,编写《打猎舞》艺术教材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发展,传授民间舞蹈的表演技法,使之得以传承发展,弘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