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贵州丨马场乡苗族大筒箫的制作与演奏

2024-10-09 来源: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彩贵州网

盘县马场苗族彝族乡滑石板苗族村,位于盘州市东南部,属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1700米,被人们称为“盘州小西藏”。 这里居住着苗族、彝族、水族、布依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主产玉米、小麦、洋芋、大蒜等。境内四周环山,盛产竹子。歌舞成了他们的主要娱乐形式,用竹制作大筒萧、直萧、二胡、唢呐、芦笙等民间乐器,自然成了他们的日常行为。 

发源地

大筒萧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马场乡特有的民族乐器,又名“龙箫”苗语称“江不独”(译音),是盘县马场乡的一种苗族传统吹奏乐器。

马场乡东邻黔西南州普安县的三板桥镇,西接板桥镇,北抵英武乡,南接珠东镇及老厂镇,是典型的苗族村寨,苗族人口占96%,森林覆盖植被面约占15%,全乡总面积109.35平方公里,境内四周环山,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阳光充足,村内四周环山,风景秀美,盛产竹子。马场乡属纯农业乡,除搞好产业生产外,歌舞成了马场乡人民的主要娱乐形式,再加之原材料的优势,马场乡的大部分农户就地取材,用竹制作大筒萧。

历史渊源

箫,分为洞箫和琴箫。“八音”分类属“竹”。

箫,形声。字从竹从肃,肃亦声。“肃”本义为“千针万孔”,转义为“风声尖锐地漫天呼啸”。“竹”与“肃”联合起来表示“一种模拟风声漫天尖锐呼啸的竹制吹奏乐器声”。

箫的产生,其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曾经经历过“骨哨、玉屏箫、紫竹洞箫、九节箫、现代八孔箫。箫的起源。一说,出自“籁”。《庄子·齐物论》:“女(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晋·郭象注:“籁,箫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民族乐器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从自娱到娱人的路径发展。

横吹笛子竖吹箫。箫亦称“篴”、“箎”、“籥”等,皆为单管,竖吹。传统调名称呼为“小工调”。

族属于箫类分支的马场滑石板苗族大筒箫,是世界倍低音管型乐器,是器乐家族中的“独生子女”,多少人,包括大部份音乐家都没有见过、没有听过,更没有使用过。

简便而不易掌握的民间竹管乐器大筒萧“形状粗笨,“演奏粗俗”,“声音粗犷”,是贵州民间乐器一绝,在中国乃至世界民族乐器中独一无二,是所有乐器中唯一同时用脚趾和手指协调拨音的器乐,真可谓一枝独秀。其特殊的身份与个性,必然注定它要成为珍贵的,如同苗药一样神奇的流传于民族民间。

大筒箫是苗族世代相传的传统吹奏乐器,是苗家的心爱之物。大筒箫吹奏出的是苗家人的福音,苗家人的心声。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独特的乐器、独特的声音。

制作,演奏,特征

制作

制作大筒箫时需用锯子、镰刀、小刀、凿子、转刀等工具。

大筒箫的制作程序简单,技术工艺复杂。竹是制作大筒箫的主体材料。竹林七贤的郑板桥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对于马场的苗人家来说,竹又赋予了他们更重要的意义。常伴苗家人的大筒箫、芦笙、直箫、姊妹箫、笛子等乐器,其主体材料就是竹子。

大筒箫长约130厘米、直径10厘米的三节粗壮墨竹制成,有6个音孔,均不在一条直线上,方向自下而上,距离各异,演奏时要做到口、手、脚的和谐统一,可谓演奏方式独特。大筒箫形似简单,但它在制作方面却很有考究。首先要找粗壮墨竹将其砍下,经过一年的自然风干后在竹筒的顶部切口插入簧片,之后用钢条将竹骨节打通,按一定的距离钻六个孔,反复试音。直到确定音准后,才算完成制作。

演奏

吹奏此乐器时要将大筒萧置于地面,用左脚姆指按第一音孔,右脚拇指按第二音孔,第一音孔与第二音孔均起伴音的作用。左手拇指按第四音孔,无名指按第三音孔,右手无名指按第五音孔,拇指按第六音孔。

乐器发出的音色低,音区沉闷,略带沙哑,中间坚直浑厚,柔和宽广,高音深远,音域为G-bbl。大筒萧不仅能独奏,而且还可以与其它乐器合奏。由于大筒萧属于重低音竹管乐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民乐在缺重低音乐器的不足。

特征

一般的箫都有1 2 3 4 5 6 7七个音阶,各个音孔的距离都是等距的,而且都是在一条直线上,唯独这个大筒箫只有1 2 3 5 6 五个音阶,且不在一条直线上,孔距也不相等。从龙口往下34厘米为右手控制的第一、第二个音孔,再往下偏左6.6厘米处为左手控制的第三、第四个孔,最下端的两个孔分别为左右脚拇指控制,多在曲乐出现半音时使用。

如此多方位的眼孔,如此复杂的孔眼排布,大筒箫才能发出奇音妙曲,不得不让人佩服。

大筒萧 形体大,但音域窄、音量小,  音质音量别具特色。原理是通过气流振动哨片发出声波,在简孔中回旋触壁,再经不同方位的孔放出,这样就自成浑厚的曲调,音色低、音区沉闷、略带沙哑,中音区浑厚,柔和宽广,高音深远,情趣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十分悦耳。可以,松弛崩紧的神经,得到美的享受。苗家人的观念是男吹芦笙、吹箫筒,女吹口弦、吹直箫。大筒箫声音低沉,象征男人,直箫声音悠扬,象征女人。

两者合奏才相配,才完美。故:当地人把大筒萧、直箫当作姊妹箫,也叫“公母合乐”。

演奏时必须手脚共同按音孔,口、手、脚的动作要和谐统一,可谓演奏方式独特,在全国民族乐器中十分罕见。因此,被人们喻为民族乐器的活化石。

传承保护

2005年12月2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黔府发〔2005〕27号)》,马场乡苗族大筒箫的制作与演奏被列入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了将这一独特罕见的民族乐器瑰宝传承下去,作为非遗传承人的陶春学大力向外宣传推广先后赴深圳参加文博会展演、俄罗斯索契中俄中小企业论坛推介演出等活动。并在工作之余,应邀到马场学校、盘州市职业学校为广大师生授课,无私地向前来登门学习的爱好者传授制作和演奏技艺,不遗余力地展示大筒箫制作与演奏技艺,将濒临灭绝的民族乐器传承和保护、普及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