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贵州 | 侗族萨玛节

2024-07-10 来源:多彩贵州文化云

侗族萨玛节

二〇〇五年 

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萨玛节

侗族萨玛节分布在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以及周边的侗族地区。以榕江县萨玛节为代表。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都柳江中上游,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总人口31.85万人,其中侗族人口最多,占全县总人口的38.38%。

萨玛(sax  mags)系侗语,“萨”即祖母,“玛”即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先祖母”、“圣祖母”(又称“萨岁”)。在侗乡有句俗话:“gaeml  mags  sax,gax  mags  miiuh”。意思是“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也就是说客家崇拜庙,侗家崇拜萨;侗家萨坛的神威和客家寺庙的神威一样大。萨玛神威之宏大,是因为侗家人把她视为至高无上,认为她能赋予人们以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赢得村寨安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同时, 萨玛又是传说中的古代侗族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她为侗家人所虔诚崇拜,被奉为侗族的社稷神。

萨玛节是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侗人“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多耶”祭萨。
“祭萨”,是侗族人民为纪念祖先而举行的盛大祭祀活动,流传至今,在它的文化内涵中,显示出侗族母系氏族时期遗留下来的印迹。

Part 1.

萨玛是侗族信奉、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女神。许多村寨都建有萨玛的神坛—— “然萨”(Yanc sax侗语,“然”是房屋,汉译为“祖母的房屋”,也称萨玛祠、圣母祠),侗家人年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春祭,多选择在春播前的正月、二月;秋祭,多选择在秋收后的农历九月、十月。萨玛节除祭祀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娱乐活动,既娱神又娱人。萨玛节举行的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二月,但有时也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它月份举行。平时每月初一、十五由管理萨堂的人打扫萨堂,敬供香茶。而一年一度的重大萨玛节祭萨活动,各村都请专门的祭师来主持祭祀仪式。这时,祭萨的供品必须的黑毛猪和绿头鸭,要在萨屋前宰杀,其方式很讲究,不用刀具,猪是由几个壮汉将它按下水池溺水而死,鸭子是用绳索套其颈部将它勒死,以示不用刀枪也能驱魔除怪。

祭萨的规模,一般为各村(团寨)各祭,有的也邀请邻村、数村、 或相邻片区联祭,场面壮观。参加祭萨的人员,各地不同,许多地方是全寨男女老少一齐参加。榕江三宝侗乡各村寨,则是以已婚妇女为主体(也有少数德高望重的男性寨老参加)。因此,车江三宝侗乡的祭萨活动,带有悠久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

祭萨时,先由管理萨屋的人烧好茶水,给萨敬香献茶,然后是各家各户的侗族妇女穿着盛装前往祭祀,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千年矮树叶插于发髻上。随后,放三声铁炮,由“登萨”( 掌管祭祀萨玛的老妇人,此时为“萨”的化身)手持半开的黑雨伞开路,参加活动的人们迎“萨”出门,跟随“萨”踩路(相当于化妆游行),绕寨一周,最后到达固定的耶坪,大家围成圆圈,手拉手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玛的“耶歌”。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称为“多耶”(dos  jeeh)。唱耶跳耶,与萨同乐,气氛古朴而热烈。侗家人用这样的形式,祭祀萨玛的英灵,祈求萨玛赋予人们以力量,战胜敌人,战胜自然和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历史上侗族人出征、狩猎、开山、修路、建屋、生育、外出求财等重大活动,都要到萨玛祠祭萨,请求萨玛保佑。凡家庭不和、邻里纠纷、违反村规民约等,都到萨玛祠起誓,请萨玛圣裁。小孩生病,或遇到不测、村寨里发生火警、以及人力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时,都要到萨玛祠求助,以保平安无事。现在,许多祭祀习俗仍旧流传下来。

Part 2.

萨玛祠(或祭坛),侗族人称为“然萨”(janc sax“祖母房”)、“堂萨”(dangc sax “祖母堂”)、 “堂间萨(dangc jinh sax“祖母殿堂”),杂居于侗族地方的汉人则称为“社坛”或“社稷坛”。侗族文人,曾给萨玛祠起名曰“圣母祠”、“威宁祠”、 “历女神坛”等。有些祠门,还贴有赞颂或怀念萨玛的对联。如三宝荫塘“然萨”门联,上联为“圣德宽宏佑其间民安物阜”,下联是“母心慈爱保斯地人寿年丰”。

萨玛祠始建年代悠久,多为祭萨歌传颂,有文字记载始于清代嘉庆年间。榕江三宝口寨的古碑记载,口寨“然萨”,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时称为“鸡卦神坛”。原为“以大石盖其上”,后“新起遮风蔽雨之举,于嘉庆二十年众等会集三姓(王、杨、陈),同心建室于此”,改称为“然萨”。因侗族无文字,译之为“圣母祠”,沿传至今。

祠内神坛为圆锥形,大小不等,一般边高0.3米,锥顶高0.6米,直径2米左右。正面砌香台,摆着五或七个茶杯;神坛中央立着一把半张的黑伞,伞面用白纸剪成的花边装饰,其上再圈挂花环。同时,将侗族妇女的百摺裙、一把扇子、一双草鞋扎放在伞内。裙子以示萨的服饰装束,扇子是萨扇风驱魔消灾的工具,草鞋象征萨夜间去巡视村寨,保护村寨平安。露天的神坛,两侧栽有两株“细叶黄杨树”以及香茅草。树表示萨玛“万古长青”,永远遮护侗乡。相传,树叶可辟邪,香茅茶能治病。盖顶的神坛,则栽树于院内。萨玛祠,除规定的祭祀时间外,平时是不许任何人到那里去的。

萨玛祠(坛)大致有二种类型:

第一种,为露天祭坛,以石块垒成一个土堆,上面植细叶黄杨等树木,土堆就是神坛,周围立石或铺石为界(有的砌土墙围着)。

第二种,为庙宇建筑形式(有的如侗族民居,有的形似汉族土地祠,神坛及摆设各地大同小异),由朝门、院坝、正屋、封火山墙组成。砖木结构,悬山顶,盖小青瓦,正屋内设神坛。

Part 3.

侗族的祭萨活动,是侗族农耕文明社会传承的文化遗产,在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特定的历史作用。其祭司、登萨、歌师等,是萨文化的重要传承人,他们在从事民间信仰活动中,掌握了本民族的历史传说、史诗、神话、及其他方面的科学知识,通过他们将民族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

祭司,侗语称“桑滕”(sangh daengc),专门为祭萨主持仪式,系家传,由父传子,子传孙。

掌管祭坛、祭祠的有世袭的祭祀主持人,侗语称为“登萨”(den sa),“登”即“根”,引申义以“根基”解,可作“奠基”之意,“登萨”即是指掌管祭祀萨玛的“奠基人”,同时也是“萨”指定的代理人,系家传。一般由婆婆传给媳妇,特殊情况请“桑滕”卜择,由“萨神”指定继承人。

侗族萨玛节的价值与意义

侗族人们认为,萨玛是侗家始祖的化身,她繁衍了民族,开创了民族文明,使侗家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她是侗寨的保护神,能驱邪禳灾,护佑村寨,保一方平安。这种文化理念,使侗族人民在同强暴势力和恶劣自然作斗争时,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战斗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作用。

她是各民族的团结之神,在“萨”文化影响的地区,不分民族,不分贫富,不分外来人或老住户,都能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坚韧不拔,团结奋斗,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推动着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起到建立和谐社会的纽带作用。

她是娱乐之神,她企盼在其管辖的范围是一片乐土,年年五谷丰登,歌舞升平。所以,侗族人民在祭祀萨玛的英灵时,除了对萨玛的缅怀吊念和赞颂,求其保寨安民外,同时还举行多耶、芦笙表演等民族文艺活动,将萨玛的英灵迎接同往,让萨的英灵与她的子民同乐,共享太平。通过这些祭祀活动和文娱活动,将“萨”文化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