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贵州丨六百年的活化石,稿午苗族水鼓节

2024-07-24 来源:剑河旅游

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苗族水鼓节”是该村苗族独特的传统祭祀节日活动,水鼓舞苗语称“zuk niel eb”。zuk niel意为踩鼓。eb有水流、雨水等意。据考证,水鼓舞之辞源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因在水中踩鼓而得名;二是因祈求上天降雨以保丰收而得名。

历史渊源

水鼓节是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苗族独特的传统祭祀节日活动。大稿午族人为吴姓,吴姓是“Gud ”(恭)支系的一支,“恭”是苗族支系名称。据调查,“恭”可以分为6大宗支,在黔东南苗族中他是一个比较大的支系,主要分布在剑河、台江、凯里、黄平、丹寨、麻江、施秉、三穗等地区。

关于大稿午的记载早在清朝初年汉文古籍中就有。(乾隆)《贵州通志》中说,乾隆二年(1736年)“祁文魁剿吴家寨”,这里所说的吴家寨就是指现在的大稿午。村里现在尚有古道、古井、古龙潭、古枫等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和遗物。

水鼓节

起鼓

每年农历六月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起鼓”仪式。当天上午,人们从“甘栋榔”(苗语,寨中一地名)开始“走寨”。之后聚集到村前的小溪边(即老祖公被掩埋之地)举行“起鼓”仪式,之后,由两男子抬着木鼓置于小溪的中央,众男子在溪中一边踩鼓,一边拊水掷泥嬉戏。

踩鼓

“起鼓”后的第二个丑日,全村的男女老少自发的来到大稿午寨边坝子里踩鼓,相邻的台江、镇远、施秉等县同一服饰及周边十余个村寨近万人都前来踩鼓。活动期间还有举行斗牛、赛马、斗鸟等活动。夜间酒歌、古歌、情歌声声不绝于耳。

分散鼓

“起鼓”后的第三个丑日举行“分散鼓”,即该年度水鼓节结束,众乡亲分散

主要特征

1、“苗族水鼓节”是当地苗族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与水和鼓有着共同关系的一种“文化空间”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2、“苗族水鼓节”以祭祀先人为目的,祭祀的物品必须是一只绿头公水鸭,有别于苗族其他支系用牛或公鸡等,节日还有娱神、娱人之意,在娱神、娱人之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苗族水鼓节”是集中展示该区域苗族服饰文化、银饰文化和音乐歌舞艺术的平台,如苗族刺绣、花鞋、银帽、银项圈、银手镯、苗族飞歌、苗族古歌、酒歌、水鼓舞等等。

4、一般的节庆活动以单一的活动场所为主,且活动内容相同。而“苗族水鼓节”则分两部分举行,活动内容不相同。前一部分在水边举行,以祭祀先人为目的,同时还有娱人、娱神之意,后一部分在岸上举行,以娱乐为主,为一般节日所不见。

5、“苗族水鼓节”是当地苗族人民加强亲源关系,促进家庭和睦相处和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当地苗族社会尊重女性,展示女性魅力的集中表现。活动期间,从寨子嫁出去的姑妈一定要回舅家来过节;踩鼓场上,身着艳丽服装,穿戴亮丽银饰的女人光彩照人,成为节日活动的亮点。

水鼓舞节至今已流传五六百年的历史。是苗族同胞的一种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的水、鼓、舞相结合的民族民间节日,节日中的水鼓舞是全国最为独特的一种在水中跳的舞蹈,被专家、学者誉为苗族原生态舞蹈的“活化石”。2005年12月2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黔府发〔2005〕27号)》,稿午苗族水鼓节被列入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剑河县举行的万人水鼓舞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