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贵州 | 苗族芒筒芦笙乐舞,“笙笙”不息的快乐

“芦笙响,脚板痒”,在黔东南,每当芦笙响亮的调子吹起,人们自然地围圈跳舞,这是一种原始而简单的快乐。
苗族芒筒芦笙乐舞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主要流传于贵州省丹寨县境内苗族村寨和邻近的雷山、榕江、三都县及都匀市的部分地区。
苗族芒筒芦笙乐舞每队16人,共有芦笙3支、芒筒13支。吹奏时,芦笙领于前,芒筒随于后,且吹且舞,围成圆圈,缓缓向前。苗族芒筒芦笙乐舞演奏方式独特,曲调悲壮肃穆,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和地域特征,在苗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丹寨苗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民俗研究价值。
2008年,芦笙音乐(苗族芒筒芦笙)丹寨县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芦笙舞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只要有苗族人,就一定能看到芦笙。苗族的芦笙历史源远流长,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苗族村寨,素有“芦笙之乡”的称誉。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舞蹈。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珍贵的民间文化形式。
锦鸡舞


在贵州丹寨的苗族中流传着一则传说,苗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先人们才能度过饥荒,于是,像锦鸡这样的鸟便成为了丹寨的图腾象征。婀娜多姿的苗家姑娘也会穿着绣有图腾符号的彩条长裙,头戴有图腾的银冠。


锦鸡是丹寨苗族的命运吉星,于是他们便仿照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并模拟锦鸡的求偶步态跳起了芦笙舞。在举行盛大节日的时候,苗族人民就会跳起锦鸡舞缅怀祖先、感恩锦鸡。
翩翩漫舞


锦鸡舞是以苗族男性吹芦笙为伴奏,苗族姑娘则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戴银项圈手镯,身穿绣花超短百褶裙,好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当姑娘们排成一字形,芦笙响起,便随着音乐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圈跳动,舞步以四步为主,三、四、七步不等,脚与上肢的动作自然摆动,腰、膝关节的扭动作是其基本特征,脚步按着节奏变换姿势。


每跳一步,姑娘头上的锦鸡银饰也随着飞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百褶裙脚边的洁白羽毛银浪翻飞,姑娘们舞步轻盈翩翩漫舞,好似锦鸡在行乐觅食。


锦鸡舞表现了苗族人民温和娴静的性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精神状态,凸显了苗族人民古老而绚烂的美感追求,是苗族芦笙舞中一枝烂漫的山花。
直到现在,丹寨苗族也一直保持着跳锦鸡舞的传统,将苗族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丹寨锦鸡舞现在有两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一位是余贵周,他既是跳芦笙舞的高手,也是制作芦笙的名师。1975年便开始学吹芦笙,从1980年起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芦笙、芒筒和跳芦笙舞。


他能够制作六管至三十二管芦笙,舞蹈时能以特大号、大号、中号、小号四支规格不同的芦笙为主要吹奏乐器,演绎出节奏欢快流畅,音质委婉悠扬,低、中、高、特高等多音混合曲。


另一位则是李金英,她从2002年起至今在排调镇协助家人制作芦笙,为当地年轻人传授跳锦鸡舞技艺,同时还制作锦鸡舞服饰等。


多年来她将自己掌握的技艺无私奉献,耐心传教他人,深受当地群众的赞扬。2006年被贵州省民间艺人高级评审委员会评审为“中级工艺师”。
滚山珠


滚山珠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一带,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它凝聚了苗族的迁徙记忆,是苗族迁徙再现的一个舞蹈。


传说远古时期,苗族祖先大迁徙,途中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们为了给父老乡亲开辟一条通道,就用自己矫健的身躯从荆棘林中滚出一条路。
后来苗民们为了纪念这些青年的功绩,就模仿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编成芦笙舞。这样的舞蹈苗语叫“子落夺”,初译为“地龙滚荆”,后面改为“滚山珠”。
挥舞激情


与锦鸡舞不同,“滚山珠”一人或数人皆可表演。表演时,舞者会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绣花服饰,或以头为足,或以人攀肩,在盛满水的碗与碗之间,边吹芦笙边表演舞蹈动作。


不管动作多么高难,表演者都要手持芦笙,口吹芦笙,芦笙不离口,吹奏不停顿。舞蹈与芦笙吹奏自始至终协调配合,还要同时体现“步要轻、转要圆、踢要直、力要稳、跨要开、体要快、蹬要轻”等多个要领。


表演滚山珠,舞者始终带着一份激情。这种激情是来自血液里的温度,它让人纵情豪放,让人忘乎所以,舞蹈里承载着苗族深沉厚重的历史。
滚山珠衍生于民间,它的根也深深植于民间,也将永远植于这片神奇的土地——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
苗族人民带着芦笙,带着欢笑和荣誉的幸福!从猪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滚出”大山,“滚出”了一条通向外界的芦笙文化艺术之路。
而最先把“滚山珠”带向世界大舞台的,就是眼前这位满脸沧桑的汉子——王景才。因为“滚山珠”,他的身上还罩上了一道无尚荣光的光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他曾于1984年7月入纳雍县民族杂技艺术团学习。并将学到的杂技技巧融入苗族芦笙舞“地龙滚荆”,形成了集芦笙吹奏、表演技巧为一体的完整舞蹈,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惊险奇绝。
经王景才创编后的“滚山珠”,在保留苗族传统芦笙技巧表演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更高难度的动作,如:“搭桥”、“腹上倒栽桩”、“叠罗汉”、“双飞雁”等技巧,使“滚山珠”的表演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芦笙舞凝结着苗族人民的青春、意志和智慧。他们的“舞步”沿着希望的方向,带着激情的舞姿,在神州大地的舞台上翩翩起舞、翻滚、倒立,将心血和汗水都化为舞蹈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