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贵州丨独山:一扇一帕展非遗 百年花灯正青春

2024-07-11 来源:多彩贵州网

独山,这座大美小城,雄卧在广袤的云贵高原东南,贵州的最南端,素有“贵州南大门”、“西南门户”之称。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独山,感悟历史人文之厚重。

独山花灯戏是贵州戏曲艺术的优秀代表,是贵州南路花灯的典范,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以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优美的音乐曲调、婉转动听的唱腔,在独山城乡间广泛流传。

独山花灯的记述,最早见于《徐霞客游记》:“独山土官昔为蒙诏,四年前观灯,为其子所弑”。清乾隆《独山州志》则载:“元宵灯火花炮,家家争胜”。

独山花灯的形成,在明洪武初年汉族移民之后。独山世居民族的民间歌舞习俗,与汉族移居带来的江西采茶歌、广西彩调、湖南花鼓戏的有机融合,促成了独山花灯的出现。

独山的“灯”,经历了“地灯”“愿灯”“台灯”的发展过程,而“台灯”的出现,标志着独山花灯正式形成。

独山花灯在表现形式上,从最初的地灯,发展到愿灯,再从愿灯,发展到台灯。

地灯,在地上跳唱的形式,不拘场所,随处可演。

愿灯,地灯的另一种表演形式,主要是酬神还愿。

台灯,由地灯和愿灯发展而成的表演形式,最早的代表性节目是《踩新台》《打头台》。

独山花灯在表演内容上,地灯表演为歌舞,情节内容较为简单,伴奏为打击乐器,舞蹈质朴生动,活泼诙谐,富于生活情趣和民族气息。愿灯内容,除酬神还愿外,还有驱魔去邪,保佑平安等。台灯内容,从最初的舞蹈《踩新台》《打头台》,发展到“条纲戏”、花灯小戏、花灯大戏。

独山花灯艺术,包括音乐艺术、舞蹈表演艺术、花灯说唱、花灯唱词。

花灯音乐由唱词、唱腔、音乐曲牌、锣鼓曲牌组成。

花灯表演形式分地灯、台灯。

地灯表演多为歌舞,舞蹈动作40余个,其中步伐有矮桩步、拐子步、浪拐步等,手式有交叉手、甩手、兰花手等,扇帕执法有二指夹扇、三指夹扇、五指抱扇等,扇帕耍法有拎扇、扣扇、八字花扇等,动作姿态有犀牛擦痒、双龙出洞、喜鹊登梅等。地灯舞蹈规律为,“扇帕不离手,走路拐、晃、扭;脚下靠‘桩’‘磨’,传神用眼瞅;急如风,停要陡,动作写意刚济柔;投足举手扣节奏,锣鼓点子跟着走。”

台灯舞蹈,基本手式有架花手、交叉手、拐手等,基本舞步有鸳鸯扑地、双凤朝阳、膝上栽花等,扇帕的执法和耍法,与地灯舞蹈相同,舞蹈动作姿态,也与地灯舞蹈相似。与地灯舞不同的是,台灯舞区分出各类角色,其表演又显示不同的特点:丑角上场有“金鸡独立”“步步登高”等,老生“斜行碎步”“燕舞还堂”等,老旦“勾头前倾碎步”,小生“丁字小方步”,武生“大方步”,须生“八字步”,花旦“浪步”。

花灯说唱,是独山花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其基础是《打头台》,说唱曲目有《文化中心好》《送崽上学》《爱心的奉献》等。

花灯唱词,独山花灯唱词运用较多的是七字句,它的节奏是二、二、三组成句头、句腰、句尾。一般来说,独山花灯戏的唱词,不太注意上仄下平的规则,只求二四六的句尾押韵即可,为适应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表现,用韵相当灵活,叠韵较多。

2003年以来,独山先后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独山花灯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3月,独山花灯更是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如今,独山花灯戏已传至第八代,青年接过老一辈花灯人的衣钵,传承经典,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展望未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山花灯戏将青蓝相继,弦歌不辍,砥砺深耕,履践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