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贵州丨关岭布依族盘江小调

2024-07-10 来源:多彩贵州文化云

2005年,盘江小调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布依族群众主动参与到它的传承与保护中,共同致力于将其蕴含的传统音乐魅力传播得更为深远、影响更加广阔。

一、布依盘江小调的历史渊源 

布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据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资料考证,是属于古越人中“骆越”的一个支系,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 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布依族人属黔贵之地的原住民之一,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江水滔滔映江月,柔情荡漾引彩蝶 ;盖在江心人未识,两岸小调伴歌诀。”在流经关岭自治县境内的北盘江,两岸居住着勤劳善良的布依人民,他们在这里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通过一辈又一辈传承下来的民乐小调——盘江小调,在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洗礼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派生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民乐曲调支系。盘江小调源远流长,主要在盘江畔的布依村寨中分布和流行,相传在清朝时期,大盘江村一吴姓大富人家专门邀请乐师来家中传授,并将其他布依村寨弹奏的曲子整理加工,归类成106首,此后就广泛地流传下来了。 

二、布依盘江小调的分布区域 

“盘江小调”主要分布于北盘江流域的关岭、六枝、晴隆、兴仁等县区的布依族自然村寨,在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岗乌镇和新铺乡较为盛行。

关岭自治县隶属安顺市,位于安顺西南部,是少数民族集中的自治县。关岭距省城贵阳157千米。全县面积1472平方千米,人口3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4.22%,布依族人口8000余人,占总人口的 24.56%。现在关岭县的岗乌镇大盘江村和新铺乡松德村还有布依盘江小调的演奏班子,目前保存情况较好。 

三、布依盘江小调的主要曲目及艺术特征 

1.主要曲目 在布依村寨里人们爱弹奏的盘江小调主要有《一根 里》《刮地风》《新八谱》《大洋调》《小洋调》《过街 调》《丰收调》等。这些曲目都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气息, 旋律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体系。曲调分“大调”“小调” 两种。“大调”用于婚丧等隆重的场合,音调高昂大方,引人入胜。“小调”则在月夜或“赶表”(谈情说爱)时演唱, 音调柔和婉转、优美动听。内容主要取材于布依民间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表现出布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对丑恶的鞭挞。 

2.盘江小调具有传承性,多为民间口传心授,而无乐曲记录,易于失传。

3.无固定的演奏时间和场合,主要在节日或婚丧祭祀时演奏。

4.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奏形式。

四、盘江小调主要乐器及制作工艺

布依小调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月琴、二胡、箫、木叶四种,基本都是由当地的村民自己动手制作。乐器制作工具有锯、斧、尺、胶水、墨斗、锉、创等。

1.月琴是新铺乡大盘江村布依族独有的民间乐器,琴长约60厘米,直径约37厘米,厚度4厘米,月琴把柄和扭手用坚硬的细叶香木质制作,音箱周围用葡萄藤包边,音箱后面板用老榕树薄板制作,琴键用棉竹板制作,琴弦原用细麻线制作,现改用钢丝,音质较好。月琴在布依“盘江小调”中担任领奏。

2.二胡分杆、手柄、扭柄几个主要部位,都是用细叶香做成的,胡弦也用钢丝线代替了原有的麻线 ;弯弓是用细小的棉竹做成的,弓弦用马尾毛做成。除竹筒外,用蛇皮蒙面,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3.箫是在竹林中选取生长年限适度、竹节较长的竹砍下作原料。把砍下的竹子风干后据粗细分别裁下。选取粗细大致相同的管制作气道、吹口。待气道、吹口制作完毕,检验能发响后进行音孔的等分、钻孔、校音。技艺中的关键环节有二:一是气道制作,箫能否吹响,好不好吹,与气道上的塞的振动片有极大的关系,这一环节较为复杂和费时,是检验箫制作技艺高下的试金石。二是音孔等分与校音,箫的音高准确与否的关键所在。

4.从树上摘下肉质较厚的树叶,放到舌头上,通过气息使叶子震动,发出婉转优美的声音,木叶以凉快树上摘来的较好。木叶是盘江小调中最具特色的演奏乐器之一。

五、布依盘江小调的演奏方式和演奏场地

每逢春节、清明、六月六等节日和红喜白丧办事,乐队就会演奏适宜的怨喜调,还有专门办祭祀用的演奏调。

1.主要演奏方式

盘江小调乐器的最基本的组合必须要有月琴、竹萧、二胡、木叶,小调主要以徵调式为主,其定音通常以竹萧的音高为准乐曲规范、旋律性强、音域有窄有宽,流畅起伏大。当竹箫音起,三种乐器紧随奏响。吹、拉、拨相互配合,由弱到强,又由强到弱,有调无词,每一个音符从乐手的心中奏出,欢快悦耳,演奏方式自然古朴。

2.演奏场地

因布依族地区还盛行“赶表”习俗,未婚男女可以利用节日、赶场或外出劳动的机会,聚集在会场或田间一起弹唱对歌,倾吐爱慕之情。如若是集体表演,一般都由四到八人在古蓉树下,盘腿坐在较粗的根须上演奏。表演者中的男子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女表演者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系花围腰,也有着大襟大领短袄,配蜡染百褶长裙的,佩戴着各种银质首饰,大家同时合奏。到场的村民均是将表演者围成圈来欣赏演奏。

六、盘江小调的传承方式及代表性传承人

1.传承方式

盘江小调属族群集体传承,一般采用前人传后人,上辈传下辈的方法进行。曲调多无文字记载,主要靠演奏者言传身教,少有记录保存。当地许多年轻人都已外出打工,目前只有少数中年人会演奏,乐队出现后传无人的问题,若不及时采取措施,“盘江小调”将面临失传的境地。

2.代表性传承人

吴世恒,男,55 岁,布依族,关岭岗乌镇大盘江村人。16岁跟吴瑞贤学习布依盘江小调,先学二胡演奏,然后改学月琴演奏,20岁成为岗乌镇大盘江村盘江小调月琴手,主奏月琴,具有较高的演奏技艺。

盘江小调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的,它深深扎根于布依族群众之中,具有鲜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盘江小调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对少数民族音乐和文化的研究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尽管盘江小调已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作为优秀的民族艺术形式,应继续加强传承保护,避免出现断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