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贵州丨思南花烛

2024-07-04 来源:多彩贵州文化云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自古以来,蜡烛不仅是生活物品,也是人们的感情载体。

在乌江河畔,至今还有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思南花烛。思南花烛是思南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具有新颖、奇特、艳丽、辉煌的特点,是思南人民节日喜庆、红白喜事的必备饰品和照明工具。

2004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思南花烛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烛历史

古代的花烛有南北两派之分,南派的做法是在烛身上作画,比较取巧;北派的做法是采用立体粘花,比起南派做法,这种工艺费时费力,美观却不言而喻。思南花烛师承的即是北派风格。先用模具把石蜡或棬油铸成花朵,最后将花朵粘贴到烛身上。花有桃、菊、玫瑰和月季等,最多是牡丹花,雍容华美,流光溢彩。

经过几百年的积淀,龙凤花烛成为思南花烛中的代表。花烛一分为二,一阴一阳。龙烛为阳,凤烛为阴。龙烛色调以红、黄、绿为主,花团锦簇,一龙盘踞其上,飞龙在天,龙头朝上,龙尾朝下,五彩祥云之中若隐若现;凤烛以牡丹花与筒花镶嵌,一只凤凰穿行其间,振翅欲飞,谓之“凤穿牡丹”。龙凤呈祥的组合,暗喻富贵吉祥的美好祝愿。就连花烛的颜色也有不同的寓意。红色喜庆吉祥;黄色含金,富贵繁荣;白色教人清白,绿色映衬红花,成人之美。

制作工艺

花烛的制作程序比较繁复,有几十道工序。首先削竹成片,竹片的顶部削细削尖,裹上厚厚几层灯草。灯草裹好后,用棬油或石蜡层层浇铸,滚雪球一般,烛棒越来越粗壮,一支蜡烛基本做成。这种最简单的棒棒烛,颜色有别,有红有白。红烛用于喜事,白烛用于丧事。节庆或简单的祭祀用小烛;花灯、龙灯的灯笼里,则用牛油烛。

所以花烛的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寿烛(祝寿用)、龙凤烛、花烛(喜事用)、小烛(节庆、祭祀用)、牛油烛(灯笼用)等。

寓意与用途

花烛的使用格外讲究,不同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加上场合的不同,表达的情感亦不同,有的烘托气氛,有的表达愿望,有的是敬意……

婴儿满月,迎接他的是满月烛;金榜题名时,满屋高照报喜烛;男婚女嫁的花烛最为隆重,叫龙凤烛。龙凤烛是个喜气洋洋的系列组合,分门别类:到女方家接亲时点接亲烛,堂屋拜天地时是龙凤烛,洞房内的花烛也颇有情调,叫圆房烛。“洞房花烛夜”,货真价实。光阴似箭,白驹过隙,花甲或古稀之年,满堂儿孙为长辈祝寿,用的是寿烛了。花烛不是无情物,逝者驾鹤西去,浸润着生者哀思的白花烛一直会陪伴死者七七四十九天,直到“满七”。花烛,竟然成为人生历程的见证,包容了人世的日升月落、悲欢爱恨,思南人把花烛文化演绎到淋漓尽致的境界。

传承

传承人:刘贵贤

 

为思南龙凤花烛工艺第三代传人,刘贵贤12岁便跟随父亲学做花。他认真研习储备关于花烛制作的工艺,同时还根据时代的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思南花烛的造型色彩质量实行改进创新,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原地客商的青睐。

在过去,花烛工艺的传承多是家庭内部,而且往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刘贵贤的祖师就是自己的外公吴锡荣,师傅是父亲刘金桂,自己往下,徒弟兼儿子刘贵贤,徒孙就非孙子刘仕贵莫属了,百年间一脉相承。

男婚女嫁、修房造屋、金榜题名……花烛成为了思南人人生历程的见证,思南人也将花烛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思南,点亮花烛不仅是一种种表达,更是一种对生活的仪式感。